云南大学美术学学位授权点
2022年度建设报告
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
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油画研究、中国画研究、书法研究等三个方向。教学内容涉及到文献学研究、史论研究、艺术批评等多个方面。每年招生5人。
二、人才培养
美术学学位授权点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既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又充分体现我院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不断合理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设置了《美术文献学》《美学经典研读》《图像学研究专题》等基础性课程,也设置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专题》《云南少数民族美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等特色课程;书法方向设置了《说文解字研读》《汉字学》《金石刻帖学》《金石文献学》等特色课程,既适合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又体现出我院的教学特色。
2022年度有多位硕士研究生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入选全国性展览,并获得多项云南省教育厅、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优势性所在。
三、师资队伍
2022年,外聘2名美术学教授专作为兼职硕导。现有教师2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6人,中级职称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
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领导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学院成立有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书记、院长任组长。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党政齐抓共管、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合力。建立健全学院师德师风的有关规章制度,将师德师风与评优评奖、职称职务晋升、年终考核、绩效挂钩,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通过全院教职工大会、各系会议等,加强对全院教职工师德师风的教育。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教师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深入学习践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发放学习材料,开展系列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并形成制度化,教育全院教职工严守师德师风纪律和要求,做“四有好老师”;教师党支部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加强对党员教师的教育,要求党员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在人才引进、招聘、调动中,严格落实《云南大学关于加强对拟引进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评估工作的通知》,严把政治关和师德师风关。
四、科学研究
2022年,学位点教师出版了一批专著,主要有张志明教授《时代面容的塑造—油画工作室人物写生与创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高波老师的《溪山清远—中国古典山水画的道与技》(云南大学出版社);成联方教授的《大学书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吴白雨教授的《云南青花纹样绘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承薪:第二届云南青年陶艺家优秀作品集》(云南科技出版社)等。
科研项目:吴白雨教授的2022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云南陶瓷设计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研修班(临沧专项)项目、中国非遗研培计划: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建水紫陶新工艺跨界创新设计研项目(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波老师的《担当山水画的图像学研究》(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2022年度学位点教师在重要期刊发表论文主要有:于兰教授的《晚明江南地区的奢侈之风与“明式家具”》《试论唐代山水画的基本特征及其新变》;成联方教授的《一定要把文字学放在高等书法教育的核心位置》《请为吴冠中先生正名—关于对吴冠中先生三个著名观点的再认识》《包世臣<说储上篇前序>解读》;张光华老师的《当代艺术的“媒介”构建:“门槛展览”的催化效应》《从央美老教授的信看新时代美育》;胡凌老师的《艺术人类学视角对西双版纳傣族制陶的价值重估》等。
在校研究生也发表了系列论文:2019级硕士研究生张英杰同学发表《“二百兰亭斋”所藏<兰亭序>版本考察—兼谈其对<兰亭序>的研究与传播》(《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CSSCI扩展版)、《曾熙在民国书坛影响力的生成—以上海鬻书前期为研究中心》(《书法》,北大核心期刊);吴顺同学发表论文《谫论<瘗鹤铭>的行款方式与道家观念》(《宏德学刊》,CSSCI来源集刊)等。
学院师生创作的优秀艺术品多次参加各级各类重要展览,成联方教授的书法作品参加了全国高校教师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三十二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交流展、云南省第十二届扇面展(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等,篆刻作品刊登于《求实》杂志;寇元勋教授作品参加了“边疆人民心向党”云南省美术作品展(由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艺美中国——第四届水墨画全国名家邀请展”(艺美中国组委会主办),“众妙之门2022——当代名家学术邀请展”(北京逸品丹青美术院主办)等展览;张志明教授油画作品《芦山写生》参加了“翠湖艺事——云南油画学会邀请展”,《彝妇的金秋》参加了“边疆人民心向党”云南省美术作品邀请展;高波老师作品参加第十三届扇面作品邀请展(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等等。
五、服务社会
1.学位点要求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在史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艺术实践,即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既可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研究方法,也拓宽了学生的社会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范围以及就业层次。毕业生既能到著名高校、科研机构承担教学科研工作,也能深入到基层,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2.学位点加强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的艺术批评写作,积极参与时代话题大讨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与宣传国家的文艺政策。
3.学位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中外艺术交流。依托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建成云南大学“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国家汉语推广基地展厅”。以文化传承、美育交流、暑期艺术课程等多种形式和缅甸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孟加拉南北大学、达卡大学,菲律宾大学等开展项目合作。面向国际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中国书法、中国陶瓷等系列课程,培养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六、不足与短板
1.学位点目前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整,尚未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资格,缺乏高层次学科平台支撑,优势凸显不足。
2.人才培养优势、质量和特色还需加强。区域多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利用不充分,需以党的二十大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为指导,更紧密地围绕国家战略和云南省“三个定位”发展目标,巩固民族美术研究优势,加强南亚东南亚各国美术的高质量理论研究能力,从而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3.师资队伍结构需进一步完善。引进高层次人才较困难,现有教师存在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学缘结构不合理,需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4.成果整合与理论创新不足。科学研究创新较薄弱,原创性、时代性的重大理论成果较少。需进一步整合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建设一流学科平台,打造本、硕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