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艺术学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
2023年度建设报告
一、学位授权点总体概况
2023年,在学校党委行政正确领导和研究生院指导下,艺术学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围绕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按照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跨学科研究三个发展方向继续开展工作。2023年,新招聘1名优秀博士研究生加入专业教师队伍。新遴选硕士研究生导师 8名;进一步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重新修订《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认定办法》、加强导师队伍培训管理、加强培养过程各环节管理,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2023年,艺术学共招收 16名研究生,在读16人;共毕业 26 名研究生,学位授予 26 人,就业 25人,就业率达96%,就业情况良好。2023年,学位点有1篇论文获评云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总体培养质量良好。
二、学位点基本条件
艺术学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教师队伍结构较合理,共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正高职教师13人,副高职教师16人,中职教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人。各研究方向均由知名学者担任学科带头人,其中,艺术理论方向学科带头人王新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主要成员有:李炎教授(文旅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寇元勋教授(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分委员会委员)、张志明教授、李浩教授、管郁达教授,龙晓滢、陈春轩、牛东梅、金红副教授,邱健博士等;艺术史研究方向带头人成联方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主要成员有:于兰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委员)、胡广集博士等;艺术跨学科研究民族艺术遗产研究方向带头人李世武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成员有:杨晓翔教授(中国室内装饰行业协会设计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技术协会文化科技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云南室内装饰行业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会长)、张星副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吴白雨教授(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陶瓷委员会主任),李沁、段雪敬、郑鼎、谭晓霞、胡凌副教授等。
学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云南大学紫陶传承基地(2018年)、民族学田野调查暑期学校(2009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培训基地(2017年)、中国书画等级考试云南中心(2020年)、数字影视特效场景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室(2019年)等科研教学平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8年)实施单位,为教师和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
三、人才培养情况
(一)学位授权点招生选拔情况及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学位点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保障体系,确保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各个环节工作有序开展。招生工作方面,每年根据教育部、教育厅和学校要求制定命题、复试录取工作方案,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宣传力度和推免生招收力度,严格工作纪律要求,确保生源质量不断提升;2023年,学院接收来自全国高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共计31名,占招生总计划数33%。培养过程中,严格学生的课程、开题答辩、中期考核、预答辩、论文评审、答辩等环节的管理,层层把关,从严要求,确保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二)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三全育人”,组织全院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等,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并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学院《数字插画设计》等三门课程成为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师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加强师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用好“云岭先锋”夜校、“张桂梅思政大讲坛”等,拓展学习途径、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学习实效,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书记、院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党政齐抓共管、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合力。不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通过全院教职工大会、各系会议等,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教师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深入学习践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发放学习材料,开展系列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并形成制度化,教育全院教职工严守师德师风纪律和要求,做“四有好老师”。在人才引进、招聘、调动中,严格落实《云南大学关于加强对拟引进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评估工作的通知》,严把政治关和师德师风关。
(三)教学科研及管理情况
艺术学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既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又充分体现学科优势和特色,不断合理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设置了《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图像学研究专题》《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专题》《云南少数民族美术》《云南民族音乐研究专题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等突出学科优势的特色课程;在导师的指导下,多名研究生获得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立项。
2023年,学位点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成联方教授的《大学书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吴白雨教授的《云南青花纹样绘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承薪:第二届云南青年陶艺家优秀作品集》(云南科技出版社);赵兰芳教授《优秀民族声乐作品集》(云南教育出版社);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1项(经费10万);省部级获奖2项;艺术作品参展省级以上展览62件。
学院配备了2名专职研究生管理人员,另外在每个学位点还配备了兼职教师负责研究生管理工作。
四、学位点服务贡献典型案例
1.依托国家非遗基地,打造民族文化传承西南中心。聚焦民族民间非遗工艺文化,在非遗研究和传承创新领域具有影响力。收集、整理、记录非遗影像和传承人口述史达。依托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云南大学紫陶传承基地”,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连续开展云南民间陶瓷装饰技艺、建水紫陶创新设计、傣族传统制陶技艺研修班,为彝族、布朗族、哈尼族、傣族各族非遗传承人开展培训。2023年,学院圆满完成了“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研修班”培训任务。在玉溪、建水、华宁、永胜、西双版纳、德宏、临沧、易门设立“云大非遗工作站”。恢复民族艺术遗产当代活力,举办“云南大学非遗论坛”“云南省青年陶艺家优秀作品展”“非遗与设计系列讲座”,编辑《工艺研究与实践》刊物,取得云南省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教育教学典型案例一等奖等奖项,努力打造民族文化传承西南中心。
2.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始终牢固聚焦行业人才需求,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设计与创新实践能力。学位点与云南白药、大益普洱、猫哆哩集团、云南城投等企业建立了长期教学实践合作关系,服务石林县建设圭山糯黑村艺术实践园区,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激活旅游经济发展。
3.聚力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中外艺术交流。依托东南亚南亚大学联盟,建成云南大学“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国家汉语推广基地展厅”。以文化传承、美育交流、暑期艺术课程等多种形式和缅甸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孟加拉南北大学、达卡大学,菲律宾大学等开展项目合作。面向国际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中国书法、中国陶瓷等系列课程,组建“云南大学留学生陶艺社”,以课程教学、创作实践、交流研讨、采风实习等形式,培养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学位点目前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授权,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缺乏高层次学科平台支撑,优势凸显不足。
1.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不足。区域多民族艺术资源利用不充分,需更紧密地围绕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和云南省发展“三个定位”,巩固民族艺术研究优势,加强南亚东南亚各国门类艺术和艺术现象的高质量理论研究能力,从而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2.师资队伍结构需进一步完善。西部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较困难,现有教师存在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学缘结构不合理,需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3.成果整合与理论创新不足。科学研究创新较薄弱,原创性、时代性的重大理论成果较少。需进一步整合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建设一流学科平台,打造本、硕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