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艺术学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
2024年度建设报告
一、学位授权点总体概况
2024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研究生院的指导下,艺术学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围绕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结合艺术学学位点自我评估专家建议,将艺术学学位点的研究方向调整为艺术理论、艺术跨学科研究、区域与民族艺术研究。2024年,新招聘2名优秀博士研究生加入专业教师队伍。新遴选硕士研究生导师 17名;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在《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及招生资格认定办法》及《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认定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培训管理、加强培养过程各环节管控,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本年度,艺术学学位点获得2024-2026年省级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学位点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2024年,艺术学共招收18名研究生,在读56人;共毕业20 名研究生,学位授予 20人,就业 16人,就业率80%,总体培养质量良好。
二、学位点基本条件
艺术学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教师队伍结构较为合理,共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正高职教师13人,副高职教师16人,中职教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人。各研究方向均由知名学者担任学科带头人,其中,艺术理论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成联方教授(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主要成员有:李浩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美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传统音乐学会会员)、吴白雨教授(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陶瓷委员会主任)、龙晓滢副教授、牛东梅副教授、邱健副教授、胡广集博士;艺术跨学科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王新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主要成员有:杨晓翔教授(中国室内装饰行业协会设计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技术协会文化科技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云南室内装饰行业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会长)、陈春轩教授、李沁副教授、杨沁文副教授、单单博士、米巧铭博士;区域与民族艺术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于兰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委员),主要成员有:赵兰芳教授、金红副教授、段雪敬副教授、谭晓霞副教授、胡凌副教授等。
学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云南大学紫陶传承基地(2018年)、民族学田野调查暑期学校(2009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培训基地(2017年)、中国书画等级考试云南中心(2020年)、数字影视特效场景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室(2019年)等科研教学平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8年)实施单位,为教师和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
三、人才培养情况
(一)学位授权点招生选拔情况及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学位点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保障体系,确保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各个环节工作有序开展。招生工作方面,每年根据教育部、教育厅和学校要求制定命题、复试录取工作方案,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宣传力度和推免生招收力度,严格工作纪律要求,确保生源质量不断提升;2024年,学院接收来自全国高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共计66名,占招生总计划数62.86%。培养过程中,严格学生的课程、开题答辩、中期考核、预答辩、论文评审、答辩等环节的管理,层层把关,从严要求,确保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二)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三全育人”,组织全院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等,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并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教师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加强师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用好“云岭先锋”夜校、“张桂梅思政大讲坛”等,拓展学习途径、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学习实效,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学院青年教师邱健博士受邀于“张桂梅思政大讲堂”讲述聂耳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成为音乐先驱的故事,以及《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幕后故事。
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书记、院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党政齐抓共管、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合力。不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通过全院教职工大会、各系会议等,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教师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深入学习践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发放学习材料,开展系列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并形成制度化,教育全院教职工严守师德师风纪律和要求,做“四有好老师”。在人才引进、招聘、调动中,严格落实《云南大学关于加强对拟引进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评估工作的通知》,严把政治关和师德师风关。
(三)教学科研及管理情况
艺术学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既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又充分体现学科优势和特色,不断合理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设置了《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图像学研究专题》《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专题》《云南少数民族美术》《云南民族音乐研究专题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等突出学科优势的特色课程。根据学位点自我评估工作专家意见,学位点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自身优势,及时调整了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多名研究生获得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立项。
2024年,学位点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王新教授的《钟馗:磅礴天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庞杰的《平面广告设计创意》(云南人民出版社);国家级科研项目结项1项(经费20万);艺术作品参展省级以上展览42件。
学院配备了1名专职研究生管理人员,另外在每个系还配备了教研室主任协助研究生管理工作。
四、学位点服务贡献典型案例
1.依托国家非遗基地,打造民族文化传承西南中心。聚焦民族民间非遗工艺文化,在非遗研究和传承创新领域具有影响力。收集、整理、记录非遗影像和传承人口述史。依托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云南大学紫陶传承基地”,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连续开展云南民间陶瓷装饰技艺、建水紫陶创新设计、傣族传统制陶技艺研修班,为彝族、布朗族、哈尼族、傣族各族非遗传承人开展培训。在玉溪、建水、华宁、永胜、西双版纳、德宏、临沧、易门设立“云大非遗工作站”,恢复民族艺术遗产当代活力。
2.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始终牢固聚焦行业人才需求,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设计与创新实践能力。学位点与云南白药、大益普洱、猫哆哩集团、云南城投等企业建立了长期教学实践合作关系,服务石林县建设圭山糯黑村艺术实践园区,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激活旅游经济发展。
3.聚力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中外艺术交流。依托东南亚南亚大学联盟,建成云南大学“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国家汉语推广基地展厅”。以文化传承、美育交流、暑期艺术课程等多种形式和缅甸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孟加拉南北大学、达卡大学,菲律宾大学等开展项目合作。面向国际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中国书法、中国陶瓷等系列课程,组建“云南大学留学生陶艺社”,以课程教学、创作实践、交流研讨、采风实习等形式,培养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4.响应国家美育号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我院美育中心,承办由云南省教育厅主办的“云南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暨云南大中小学校高水平艺术团现场展演活动”,经过校级、县级、州级、省级四级评审,共评出艺术表演类、艺术作品类获奖作品八千余项;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三百余篇。在展现云南省中小学艺术教育显著成果的同时,扩大了学位点的影响力,并为发掘和培养更多艺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学位点虽然在本年度已获得省级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但目前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授权,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缺乏高层次学科平台支撑,优势凸显不足。
1.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不足。区域多民族艺术资源利用不充分,需更紧密地围绕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和云南省发展定位,夯实艺术理论基础,盘活艺术跨学科研究资源,巩固民族艺术研究优势,加强对云南、西南和南亚、东南亚各国门类艺术和艺术现象的高质量理论研究能力,从而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2.师资队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本年度引进两位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博士,但现有教师队伍仍然存在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学缘结构不合理的情况,需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
3.成果整合与理论创新不足。科学研究创新较薄弱,原创性、时代性的重大理论成果较少。需进一步整合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建设一流学科平台,打造本、硕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