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公讲堂】
陈均:戏曲史与版画史的交汇——《牡丹亭》的图像世界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新一期“至公讲堂”于9月15日在东陆校区文渊楼开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均教授带来名为“戏曲史与版画史的交汇——《牡丹亭》的图像世界”的主题讲座。活动由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王新主持。
郑振铎先生曾提出,经济发展和识字率提高,催生了晚明文艺的两个“黄金时代”,一是大众对书籍印刷及其内容质量日益增进的需求,推动了版画艺术的发展;二是传奇文学的兴盛背景下,戏曲表演艺术高度繁荣。受益于两个“黄金时代”的交融,汤显祖的《牡丹亭》得以在当时社会广为流传。陈均教授将现存的二十余种《牡丹亭》刻本归纳为三个谱系,分别以万历四十五年石林居士刻本、臧晋叔雕虫馆改本和明末茅评闵刻本为代表,并展开讲解晚明版画与戏曲这两座艺术高峰,究竟是如何在版画刻本中形成交汇的。
石林居士刻本是现存最早刻本,采用左图右书的排布形式,涵盖了《牡丹亭》折子的主要内容。该刻本具有图文互见、以图释文的特点,如“言怀”部分出现的梅柳意象、“惊梦”部分以“气泡”展现的人物做梦场景,以及“写真”部分对镜自画的三重杜丽娘形象等。陈均教授将这些特点总结为“图与文合”。
《牡丹亭之言怀》石林居士刻本版画
臧晋叔雕虫馆改本是晚明流行最广的刻本,配有三十余幅版画插图。相比于石本,臧本插图的戏台演剧风格明显,这在“言怀”部的人物站姿、“惊梦”部分的身段中皆有体现。即是说,臧本版画中的场景与人物刻画,更多源于画工的观戏经验;尤其是“圆驾”部分的插图,直接对应戏曲里“大团圆”的改编,更加证实了这一点。陈均教授将之归纳为“图与唱合”。
《牡丹亭之惊梦》臧晋叔雕虫馆改本版画
明末茅评闵刻本的版画多跨页插图,与前两者相比,文人艺术风格突出。该本中“惊梦”部分不再用“气泡”表现梦境,“圆驾”部分人物寻路山水间的插图和留白处的唱词题诗、画家落款等细节,都反映出该刻本已逐渐脱离戏曲的文本和演出,可被视为如画谱册页一般的文人雅好藏品。陈均教授将其概括为与曲词意境相合的“诗意画”。
《牡丹亭之圆驾》明末茅评闵刻本版画
循着上述线索,陈均教授进一步以书籍出版为中心,勾勒出晚明文人社会的关系网络,延伸至文人文化的泛化现象。在互动交流环节,陈均教授与在场师生就明清艺术发展走向、戏曲艺术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应师生之邀演绎了《牡丹亭》的经典念白片段,现场掌声经久不息。讲座的最后,王新教授作了点评和总结。
撰稿:傅尔加周
初审:袁亚军
复审:陈有为
终审:徐媛媛,王新